畅写 · 食刻|于逸尧

撰文:Fabian Ooi
摄影:Junneez Goh、于逸尧

熟悉香港流行乐坛的歌迷,对于逸尧(简称阿于)这名字估计不会感到陌生,他是天后杨千嬅音乐路上极之重要的好伙伴,彼此携手打造许多出色代表作。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对饮食有自己一套见解,近年陆续发表了不少饮食相关著作,成为别人眼中的美食作家兼食评家。早前,趁着阿于与好友Dorothy Ma结伴游槟,与《食尚》聊一回他对港食及槟城行的感受。

于逸尧在2006年开始撰写美食稿,他称,当时位编辑朋友在筹备新杂志《Milk X》,欲找不是读者熟悉的人来写美食,想到他经常探寻美食,是个理想人选,没太加思索,阿于就欣然接受。“最初几年,每月固定交一篇3000字左右的稿,真的是很副业的副业。大概写了4年,累积不少文章,刚好有出版商计划替新作家出书,我想是朋友们的推荐吧!出版社读过我文章,觉得可以结集成书,我当然是没问题啦!”自此,他陆续出版了《文以载食》(2011)、《食以载道》(2011)、《食咗当去咗》(2012)、《畅游异国 放心吃喝》、(2015)、《不学无食》(2017)、《天地一馄饨–我和妈妈的味道因缘》(2017)等多本饮食相关著作。

与其说是另一收入来源的副业,他始终当成是兴趣在经营。“当然,我真金白银收钱写专栏,必须要认真对待。” 目前,他固定每周提供美食稿予《明报》,月刊《Milk X》则是酒店稿。“这两本已霸占我所有时间,顶多只能再写一个,无法想象,真的会写不了。

懂吃 家人的熏陶

阿于分享道,家里虽谈不上着重于吃,但自小家人都会向他讲解食物,并非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吃什么是有原因的,例如与籍贯有关。“我爸是河北人,我妈来自江苏省,一个北方,一个南方,都不是广东人,但我祖母和外婆是!所以家里吃的东西都很杂,例如有些时节会吃上海人必吃的料理,一般广东人都不会知道,有时又会吃很广东的食物,我祖父称不上厨师,但行船(出海工作)时负责厨房,因此他懂得做广东菜,家里会嗮腊肉、泡蛇酒,听说他还会做面呢,可我没吃过。自小就对食物有所认识,潜移默化之下,食物的敏感度也比较强。”

欲关注于逸尧的知食情报,可透过IG,搜索“yuyatyiupmps”,按追踪。他直言,当初在网络开部落格,纯粹是人写我也写,想记录生活,跟身边的朋友分享,毫无意图。“其实来看的都是朋友,没什么外人,现在我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来写,就算上传到IG,目的是想跟认识的朋友的分享,当然,也欢迎不认识的人来看,扪心自问,我也不是不在意。想关注我的话,就追踪IG,会持续更新。”

惋惜 消失的滋味

请阿于向读者推荐旅游香港必吃的道地食物,他直言没有。“所谓的香港美食味道是什么?其实,我觉得几乎已经全部失去了,作为游客,如果你只来3天2夜,不如把专注点放在其他地方,若坚持要找的话,不如在来之前认识香港的朋友,然后逗留较长时间,跟着香港人吃。有些地方想去吃却不易订位,或者不是本地人就很难走进去吃,也有可能进去吃了食物不如预设,香港依然有些地方是有趣的,但作为游客独自探寻,我觉得经验会很差,不建议这么做。”

他说,香港有点像纽约,这地方被洗得七七八八,没有了自己原先的特色。反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停留在香港,开餐厅或打工,把他们对新的食物想法实践出来,例如fusion混搭或将某种传统饮食体系改变、活化、现代化,并加入很多自己看法,而今香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他续说,消失的港味是近20年事情,即便到老区探寻也未必有。“没人愿意继承,同时面对很现实问题,比如原材料来源,有钱也找不到,或者找得到但太贵,还要面对租金等压力。食店要生存,不得不走捷径,所以香港现在很多都是捷径的食物,这跟香港人做事一样,用最快捷方法去解决问题,就是香港食物的重心!那阵子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快速赚到一笔钱,接着就变。像前两年很流行拉面,整条街都是拉面,你问我吃什么,不如去吃拉面。你说要本土的话,以云吞面为例,作为一个吃云吞面长大的香港人,勉强只有1-2间有香港云吞面的味道,大部分早已不是。”

改变 味道随时间调整

那么在阿于看来,中菜又是否保留着传统呢?“有部分是的。这么说吧!我不是死硬派,非要坚持传统不能变,我觉得味道会随着时间变化,那要怎么变法?原本是用新鲜的鸡、上好品质的火腿和蔬菜煮出的汤底做菜,但如果变成用鸡粉取代,这不是一个时代的改进,而是捷径。倘若你说以前的人吃得较咸,现在味道变淡,材料搭配都要经过调整,我觉得这不仅可以接受,而且是必然的,随时代变迁,无可厚非。”

“香港有些年轻厨师很用心,可能小时候吃过这味道,或者爸辈祖辈是厨师,不想它消失,就用现有材料和技术,重组出属于现在的味道。当然还有老师傅做出来的老菜式味道,只是一年比一年少,换作10年前,我觉得满意的咕噜肉有10家,如今勉强算有4-5个家,再过10年,我很肯定只有1-2家吃得到,再过20年就必须妥协,有些味道只能留在记忆中。不关乎技术,有些酱料根本不可能再做,比如五柳汁(传统广东酱汁,以子姜、荞头、苏姜和瓜英制成,酸甜开胃),以前很多酱园都有卖,现在不做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了没人买,因为根本没人知道是什么。”

“香港人另一个问题是连饭都很少煮,新一代的家里,屋子根本小得没厨房,所谓厨房只是用来装饰,而且煮了也没地方吃,大部分人都出去吃,另一个问题是,家里都是菲佣、印佣或泰佣下厨,那不是家里的味道,也不会对家常菜产生依恋。当你成家立室,自己出来住,你会煮吗?不会。就算煮也是现在流行的,比如西餐,或者所谓的国际餐,意面、日式咖喱、炸鸡、炸猪排之类。”

IMG_9367

期待 再访美食天堂

因工作关系,阿于常随演唱会团队来马,但槟城却是首次踏足。“这次只逗留4天。一直都有听闻,槟城会令人想起旧香港,来到这儿就即刻明白!不论是食物或一些街道的感觉,都似曾相似,很像小时候看到的香港。我觉得槟城有种很平静的感觉,一下机,我就跟Dorothy说,这里给我企理(整齐)的感觉,比如说我经过一个食档,用2分钟看他们在煮食,会可以看到企理位在哪里,香港已找不回这种感觉。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喜欢在街上吃新鲜炸油条,现在香港完全没了,那时候一些叔叔或婶婶推车仔摆在街上,体积不大,侧边是个大油锅,拿出已发好的面种,即刻在街上切拉炸,你会看到每个步骤,这是做一辈子的事,暗地里对每个微细的细节都有要求。但现在香港看到的大部分情况是,跟着书或老板吩咐去做,最后变成怎样都跟他没关系,你看得出来,做对做错也不介怀,放工就回家,也不会想怎么能做得更好。但以前小时候我看到的,比如那些伯伯做炸面,我肯定,他是经过很多年无数次反复尝试,知道拉多一点点就会更好、面种发到这时候就对了、粉团洒了一些调味就会变成想要的味道,就那种坚持,现在没有了。但我在槟城看到了,这是短短几天里感受到的。”

阿于对南洋饮食的印记,始于成长的70年代,当时香港仍与南洋有着紧密联系,他指出,那时候仿佛每个人都有亲友住在马来西亚或新加坡,南洋料理之盛行,如同现在的日本料理。“小时候外出用餐,如果不吃中餐,第二选择就是南洋菜,吃沙爹、有椰汁的南洋咖喱、味道不太酸不太辣的港版阿叁叻沙、海南鸡饭,还有珍多冰(煎蕊),那时候我每个星期都吃。然后,餐厅通常会兼卖豉油西餐(港式西餐),就同时有提供铁板牛排和忌廉汤,是当时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餐厅组合,跟茶餐室或冰室差不多,但后者属于比较便宜的版本,南洋餐厅是中价位,一家大小出去吃一顿好一点的,就会去吃南洋菜。”

他说,这趟槟城之旅,最难忘珍多冰。“因为香港已经吃不到了,珍多冰的味道跟小时候印象中不一样,但我明白为什么,因为原材料问题。没有新鲜椰汁就用罐头代替,加花奶是因为不够浓,可能那时候没那么多椰糖,味道没那么重,也少了那个甜味,但灵魂还在,知道根源来自这里。香港现在还是有南洋餐厅,能吃的也有几家,味道是不错,情况就像我一个香港人去到伦敦,吃唐人街做得很好的中餐的感觉。”如今每天都有香港直飞槟城航班,欢迎于逸尧再访美食天堂。

IMG_9309
暂无任何留言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