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bson吉神】
不是巧克力师,也不是巧克力家,纯粹喜欢巧克力,后来因机缘巧合创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品牌Gibby Koko,从此展开其巧克力人生。
巧克力在普及化,甚至高糖化为零嘴前,有很长的历史是苦涩的“神水”,甚至在玛雅及阿兹特克(Aztec)时代被当成货币使用,难怪美国的巧克力教育家 Alexandra Leaf 经常感叹,“无人不晓的巧克力,其实大家都对其一无所知。” 放心,我不会在这里长篇大论巧克力的历史,倒是想认真厘清几个对巧克力错误的刻板认知,就让我们先从名字开始,Chocolate其实是取音于阿兹特克人口中的xocoatl,是当时的巧克力饮料名字,而字面解释则是“来自神的食物”。
Cacao or Cocoa ?
至于在巧克力产品中常常出现的Cacao及Cocoa字眼,也即是中文翻译成的巧克力别称“可可”,到底那一个才正确?其实两个都没错,因为在行内有个认知,举凡末经加工的原料都会冠于Cacao之称,加工后的就以Cocoa称之,比如巧克力的主原料可可豆在发酵前叫Cacao bean,但发酵后的可可豆就叫Cocoa bean。不过,这两个名称在商业市场又有另一种诠释,但基础含意基本上与上述的行内认知一致,也即是产品名称标签有Cacao的一般是指有机或无添加的自然可可产品,而Cocoa则广泛认知为是可可粉。
至于提到巧克力,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比利时、瑞士、法国,甚至是英国,但其实可可树的发源地是南美洲,而第一个从南美洲引进巧克力的欧洲国家,也不是以上几个,而是西班牙。
巧克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因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在洪都拉斯出土的瓷器上发现了可可果肉的残渣,并进一步发现当时的可可果肉在发酵后酿成含酒精饮料,而巧克力后来几千年的历史都一直保持液态,就连西班牙引进这饮料并传开到多个欧洲国家,一直都是液态。只不过西班牙改良了饮料的配方,他们为这苦涩的饮料加入蜜糖及蔗糖后,顿然使这地狱饮料瞬间上了天堂!
也许你会好奇为何他们费尽心思也要喝这难喝的饮料,原来当时人们就发现巧克力有保健作用,甚至可以催情,而且还被医生纳入药方,用于降低体温及促进消化,是的,你没看错,我们认知为热气的巧克力,在西班牙人眼中恰恰是相反的,当然巧克力为何会热气,下回如有机会可以大篇幅来谈,如今我们先按下不表,继续聊巧克力如何从液态走向固态。
巧克力饮料在欧洲火红了至少300年后,直到1828年出现了一个我们熟悉名字Van Houten后,巧克力才终于得到了华丽转身的机会,来自荷兰的化学家Coenraad van Houten发明了可可压榨机,可以从可可原料中分解可可脂,把剩下的成分研磨成粉,进而生产我们熟悉的可可粉,故当时被称为“荷兰可可粉”。在荷兰人取得突破后,英国人也不落伍,就在1847年被Joseph Fry发现,只要在可可粉中加入更多的可可脂及蔗糖就可以生产成固态巧克力。之后瑞士的巧克力师Daniel Peter研发了生产牛奶巧克力的方式,并在雀巢Nestle的加入下打开了牛奶巧克力的市场。事隔3年,Lindt巧克力的创办人Rodolphe Lindt成功研发了巧克力搅拌揉捏机,能生产更顺滑口感的巧克力。
因此,我们如今熟悉的巧克力产品,大多数都是在19世纪成形,许多知名巧克力品牌也是在那个时代崭露头角,Cadbury就是在1868年推出了巧克力零嘴,而Hershey也是在1907年大量生产kisses巧克力。
至于为何会发展到现今高糖的垃圾零嘴?除了成本问题,很大因素是巧克力的生产限制,但如今有不少品牌开始回到初衷,致力生产高品质的巧克力,也有不少巧克力师通过自身努力制造更好的巧克力成品,下回我们再详谈。